首页 > 人文合阳 木罂渡
木罂渡
秦人贯以八景涵盖自己家乡的自然之美,历代文人雅士也多以借此为题吟曲填词。
长安八景醉人,引世界游客来到陕西,陕西文化发展的魅力推动了三秦经济的快速提升。
华山八景惊人,使多少中外壮士来此目睹一快,渭南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东大门。
洽川八景迷人,推进合阳转型崛起、朝着旅游大县迈进。
木罂古渡作为洽川第一景,与情诗之源、文王逑淑、尹伊躬耕有着同样的魅力。从东汉开国至今两千多年里,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代都有论述,考古学家也曾给予考察。关于木罂古渡的方位,多以夏阳村东渡口称之。这一狭隘的定义束缚了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
木罂古渡的历史故事,说的是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在都城咸阳设拜将台,拜功绩卓著的领兵大元帅淮阴侯韩信为三齐王之后,盘踞在河东(今山西运城、侯马一带)的魏王豹不服,起兵谋反。汉高祖二次封韩信为东征大将军,挑选精兵十万,即日起讨伐逆贼。韩信日夜兼程,来到秦东洽川,准备东渡黄河。然而,魏豹早有警惕,除严守黄河东岸之要塞外,把从龙门至三门峡一带的所有船只全部扣押捣毁,致使朝廷官军无法东渡。韩信一方面在沿黄一带操练,一方面召集部将商量进兵之事。一日,正在瀵泉边观察对岸形势的韩信发现一老翁手提一瓦罐盛水。仔细观之,此罐口小肚大,底部较平。老翁几次下压,水怎么都装不进罐里,一不小心,罐子从老者手中脱离,顺着浮动的泉水漂向前去。老翁跳入水中,连续捕捉都未能如愿。站在岸边的东征大将军韩信看到这里,心中愁云顿消,大笑一声,喊到“有了”。
原来,善于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韩信,看到通过罐子的浮力解决运兵东岸的希望。他立即召集文武密议,并经士兵下水试验成功之后,韩信立即动员官兵一方面在百姓中收购征集,一方面组织工匠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十万大军渡河的交通工具准备。一日,趁夜黑人静,十万兵士一人系一水罐,从十里洽川横渡黄河,直捣魏豹老巢。魏军根本没料到官军如此神速,很快河东平叛胜利。木罂渡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出奇制胜的成功范例流传千秋,木罂古渡也成为一个美好的故事载入史册。
东征之役,指挥者用兵之奇、用器之神、用时之妙,让世人惊叹。汉高祖刘邦赞誉其才华曰:“用兵,吾不发如信也。”(汉、淮阴侯列传)。从民间传说到史书记载,木罂渡军同诸葛亮火烧赤壁出于一辙,作为成功战例无需多疑,但仍有许多问题还需探析。
灵泉古城位于通往洽川的大道边,距北菜园村直线1公里,坡道3公里。站在古城墙上对黄河水势和对岸情形看得一清二楚。城东一大片开阔地,现在仍留有城廓遗迹称为韩信城。出城门下沟至莘野村西便是齐王坪。据说是韩信当年练兵的地方。东渡大军屯于此城,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再好不过,以韩信城作前线指挥部,夏阳渡口为渡河突破口,这个传说与实际相差无二。
招雄古镇位于距黄河岸边的南顺村西4公里,与灵泉韩信城相隔6公里,基本可以南北呼应。据说,该镇原来不叫此名。韩信在此招兵买马,主要谋士大都驻扎于此。作为十万大军的粮草供需之地。该镇有两条大道可直通洽川,一是从行家庄下沟到洽川中部,一是从南顺下沟到洽川南部。按军事常识而论,完全能站住脚。督军的卞(有称边)驸马就住在古镇,其责任包括督军、招兵、募款、征粮。殉职以后,埋葬在镇北的高原上。后人为纪念木罂渡军之役取名招雄镇。历史的变革,古镇已被甘贤村取代,该村60多岁的人都记得东西城门洞,在西门洞(由村西出来,门洞向南直通朝邑古道)上边镌刻着2尺见方的“古招雄”三个大字,据说为明末崇祯年间所建。村北的三官庙,供奉的是三齐王韩信,这在汉朝的封疆王侯中只有张良有此殊誉,然而把韩信尊为神,且不多见。这些遗迹在“文革”中均被拆除。村南林场留有古城墙遗迹,后村民划院子时也被毁。上世纪60年代初,村子北扩,许多新划院落在后边崖上取土,发现了五六座砖砌的汉墓,其中一座最大的墓出土了相当多的陶制器皿,还有汉铢、将军盔等。但那时没有文物保护收藏意识,加之从墓葬出土而受违忌,大多被丢弃损坏。那些汉砖多也被埋入坑中。根据墓葬规格及墓穴头枕高坡、脚蹬黄河的方位推测(一般平民及士卒不会有此规格),应该为当时的中高级阵亡将领,包括驸马在内。这些都为佐证木罂渡在洽川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说明合阳大部分地方都处于激战的前沿,还有流行于合阳的特色小吃踅面,也相传是韩信东征时为解决旅途将士吃饭烙制的荞面饼子,后逐步改进,成为人们百吃不厌的饮食佳品,独秀于合阳饮食文化之中。
2004年,莘野村农民诗人张石凹先生写《洽川颂》,对木罂渡之故事和战争遗址作过详细考察,并走访过民俗学家史耀增先生、县志办主任党鸣同志,合阳县委原领导李茂德同志。笔者作为参与《洽川颂》校编人就此也曾与张老先生探索,也曾走访过甘贤村秦均厚等人。笔者认为: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或人数为夸张),选择水面平稳且不算太宽的洽川是智者的高策,利用夜间偷渡是天时与地利的最好结合,以木罂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是军事家天才的充分发挥,全线出击,出其不意是决定取胜的根本条件。夏阳古渡根本解决不了几万大军横渡,也容易被“一夫当关,万夫莫进”的吴王要塞击溃。当时的阵线应该是由北向南,从整个十里洽川挺进,甚至向南可延伸距洽川十公里的大荔花园以北,向北可达东雷二级站,南北应在30公里以上。夏阳古渡是中心,是部分主力和先遣将士渡河的一小块地方。因此,木罂古渡应该为一古代大型战争遗址,研究木罂之战眼光应放在包括招雄镇等沿黄一带及整个大洽川,以此思路挖掘旅游资源,复原战争原貌,有利于洽川文化的开发和发展。
关于木罂,汉语成语字典对罂的注释是:口小肚大的瓶子和瓦缸。在人们心目中汉代木罂是口约七八公分,肚约40多公分,高约30公分,制作较为简单的浅灰色瓦制器皿,可盛米、面和水。据秦均厚讲,在甘贤出土的墓葬品中也有类似器皿,不过形状规格不等。张石凹先生也在民间多次寻找而未果。清人许秉简在《洽阳记略》书中也作陈述。2009年,在修筑沿黄公路时,曾出土类似瓦罐,省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初期文物,笔者曾亲眼一睹。尽管前面也曾谈到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了一人一罐的渡河交通问题,这只能是随传说而叙述。笔者认为,在较大较为紧张的激战前夜,要征集和赶制这么多的器物根本没有条件,不会有统一的物质来武装全军,古人在木罂前面加木应该是木制品与瓦制品的合称。在紧急状况下,动员和利用了所有能够代替木船,具有浮力的家具器具才是事实根本。80年以前,在合阳大地仍流行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制桶、木制盆,也有木制缸。通过水渗泡或油漆,完全能够承担装运水功能,作为紧急状况下渡河助浮的交通工具,事实也应该如此。因此,木罂应该为当时对战争,特别是渡河起重要作用,所利用的民间器物的总称。开发木罂产品,研究木罂文化,必须从秦末汉初秦东民间生活习俗、家具用具模式着眼,有利于谜团解开,有利于促进洽川,乃至秦东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杨大君
文章来源:http://www.hyqylyw.com/2018/0820/4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