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人文合阳 伊尹故里在合阳

伊尹故里在合阳

笔者出生地在合阳县百良镇尹庄,相传这里是商代大政治家、中华烹饪始祖伊尹的诞生地,尹庄因此得名。

年幼时笔者就常听乡人讲,尹庄地处古代的有莘国及伊尹耕于此地的传说故事和历史遗迹,目睹过村东的“伊尹塔”和村西的伊尹墓地及伊尹庙的戏台。孟子言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由于年代遥远,有莘国在哪里?伊尹的出生地和故里在哪里?商代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各地也是说法不一。史上有合阳说、陈留说、曹县说、伊川说等等。其中古代有莘国在合阳,伊尹的出生地和故里在合阳之说在众多说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从方志记载,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分析认定伊尹故里在合阳,都有令人信服的依据。

伊尹故里在合阳

伊尹画像 (来自网络)

官方编撰的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关于古代有莘国和伊尹故里在合阳,古今合阳县志均有记载。笔者2015年冬专程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了一些古代地方志史料, 力图从县志范围外搜寻历史资料, 以志为据, 从浩瀚的古代方志中找寻到一些伊尹故里在合阳的史志资料。

从笔者搜寻到的古代方志史料看, 古代有莘国和伊尹故里在合阳无疑。有关古代有莘国在合阳,历代方志有着明确的记载。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所藏宋代淳熙四年(1177)出版的《诗集传》(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记载:今同州合阳“大邦莘国也”。《诗集传》是《诗经》的研究著作,距今已800多年,著者朱熹为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所著记载理应可信。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 出版的《雍胜略》(李天应,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记载:“有莘国在合阳县东四十里夏阳村,孟子谓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即此,有伊尹祠。”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出版的《陕西通志》(汪道亨、冯从吾,国家图书馆善本览阅室)记载:“(合阳县)古有莘国”。编撰者汪道亨为兵部尚书。清代康熙六年(1667)出版的《陕西通志》(贾汉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记载:“伊尹祠在县东四十里,耕有莘野即此。”同样在搜集的有关方志中,对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亦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国家图书馆方志馆所藏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出版的《合阳县志》(蔺世贤、魏廷揆,国家图书馆方志馆孤本)乡宦篇记载:“伊尹名挚,孟子曰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明代天启五年(1625)出版的《同州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记载:“(合阳)商伊尹名挚,有莘人”。清代道光七年(1828)出版的《陕西志辑要》(王志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记载:“商伊尹,有莘人,商聘为相。”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所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出版的《陕西通志》(刘於义,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记载:“据朱晦菴诗传注莘之在合阳无疑。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汉赵岐注在今同州合阳邑之新村旧名秦庄有伊尹墓,其东有尹庄即尹生处,今人犹传生尹庄葬秦庄之语。乃心请于学使陆德元树柏数十株,立商元圣故里碑于新村之孔道。”朱晦菴即朱熹。赵岐(卒于201年) 为东汉末年文学家,所著《孟子章句》为最早的《孟子》注本,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部《陕西通志》为陕西总督、吏部尚书刘於义监修,是《陕西通志》的集大成者,很具有历史价值。

伊尹故里在合阳

古籍记载

同样清代乾隆六年(1741)出版的《同州府志》(张奎祥,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和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出版的《关中胜迹图志》分别对伊尹故里及出生地作了与雍正十三年版《陕西通志》(刘於义,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内容相同的记载。《关中胜迹图志》注曰:“至尹墓之祀于合,远无可考,然赵岐之注孟子,朱子之传诗经,据侃凿,且语出大儒,自可传信,似毋庸更滋疑议矣。”《关中胜迹图志》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著,是研究陕西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的重要文献,被编入《四库全书》。1996年版《合阳县志》记载:“今百良乡尹庄为伊尹出生地,莘村为伊尹耕作处。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留有伊尹遗迹多处。莘村南旧秦庄,有伊尹墓,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以上古今方志记载表明,古代有莘国在合阳,伊尹耕处在合阳,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亦在合阳。

伊尹故里在合阳

伊尹庙古会

在方志记载的伊尹故里,保留着一些相关的历史遗迹。据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出版的《合阳县全志》记载,合阳县原有三处伊尹祠,一在县城,一在南义庄,一在尹庄。县城和南义庄的伊尹祠早已不复存在。尹庄的伊尹祠(当地人称伊尹庙)抗战时河防部队将庙里的大殿拆除修建河防工事。由于庙里的戏台飞檐翘角,建筑雄伟,所以拆除时保留了下来。20 世纪50年代初南北尹庄在分庙时为了保留戏台的完整,北尹把涝池边的三棵大杨树给了南尹,把戏台搬到北尹的学校里。戏台分前台和后台,后台两侧有男女化妆室,整个建筑没用一颗铁钉。拆戏台时发现当年建造者的一行留言:“胜我者,添三木;不如我者,余三木。”搬迁时请来能工巧匠,在每个部位画上记号,最后安装完还是余下三根木料没法安上去。后来扩建学校时戏台被拆,戏台的木雕等艺术部件现完整地安装在村委会的屋檐上。这些原件现在细观依然栩栩如生。伊尹庙的庙会原设在庙内。伊尹庙拆除后遗址上的庙会一直沿袭至今,每逢庙会日这里依然是人流如潮。至今,这一带的群众还称伊尹庙遗址为“庙上”,成为这一带的经济活动中心。

伊尹故里在合阳

尹庄伊尹纪念碑

由于周围的村庄都与伊尹耕于此地有关,伊尹庙原为周围数村祭祈的地方,故有“十村庙”之说。尹庄现保存有两通伊尹庙的清代石碑。2006 年8 月26 日,许生亮、曹亦斌、姚振财和姚掌生在南尹村搜寻到一通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石碑,碑文记载着当时为修葺伊尹庙捐银的人名和银两。从捐银的人员看,不光有本地的也有山西等地的,可见伊尹庙的影响之大。2016 年4 月6 日,王广义、王均汉和王全生在北尹村搜寻到一通伊尹庙的清代石碑,和南尹村搜寻的伊尹庙石碑为连碑,记载着为修葺伊尹庙义工捐资的附近村庄名。伊尹庙的北边,原有两座高6米的方形土塔,人称“伊尹塔”。为了纪念伊尹,北尹村在县财政的支持下,组织村民集资义工修建了伊尹纪念碑。碑旁一棵120年树龄的杜梨古树屹然挺立,烘托着这块土地的古老文化气息。

伊尹故里在合阳

百年杜梨古树

方志记载的伊尹墓(当地人称伊尹坟) 在莘村的东南, 尹庄的村西。墓的四周有砖砌的围墙,墙内古柏参天。墙内墓冢三丈多高, 站在墓顶可眺望黄河。周围村庄50多岁的人都还记得伊尹坟的规模,有不少人曾去伊尹坟上过坟。20世纪70 年代初,古柏被伐, 墓冢被毁,围墙的砖被拆后用于建造公社拖拉机站。方志记载的“商元圣故里”和“商阿衡墓”石碑被铺在公社院内的通道上,后来莘村的几位老年人将碑搬回村保留至今。现莘村在伊尹墓地原址重修了伊尹坟,每年清明乡人多去拜谒。

伊尹故里位于百良镇东乡一带,地处黄河之滨,秦晋交界,一片平原,三水环绕。这里自古流传着伊尹耕于此的民间传说,多数村庄名与伊尹耕于此有关。这里的老年人大多都知晓“商汤三聘”“伊尹望汤”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乡间也有不少研究伊尹的爱好者。

伊尹故里在合阳

伊尹墓

相传伊尹的出生地尹庄西边的莘村是伊尹的耕作地。尹庄东南的三汲村是伊尹将黄河水分三级引上塬灌溉的地方。尹庄北边的陌西、陌东村因地处伊尹耕地陌道东西得名。尹庄西南的岳庄是伊尹岳父居住的地方。岳庄西邻的南阿场、北阿场两村是伊尹(阿衡)打场的地方。尹庄西北的安子村因伊尹将其子安置于此而得名。与陌西村隔沟相望的候卒村是伊尹驻扎兵役的地方。尹庄南边的东宫城、西宫城是伊尹织造的地方,史称“织锦城”。这里北魏时(446)曾设宫城县,历时94 年。东宫城村至今保存有唐代宗室李确的陵墓,给这片古老土地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伊尹是商代的大政治家、中华烹饪始祖,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2012年出版的《渭南市志》人物卷为伊尹立传,并言渭南历史人物“在政治方面,首推商代元圣伊尹,他帮助成汤消灭夏朝,建立商朝,先后辅助三代四位君王,使商朝政权稳固,经济发展”。历史上走出伊尹这样的伟人是渭南的社会文化财富,是渭南的骄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化定会在古莘大地绽开灿烂之花,人杰地灵的秦东大地定会绘制出更加美丽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田海龙,祖籍山西运城,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尹庄。1968年入伍服役西藏军区。1970年7月至1971年10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1989年获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科毕业证书。1979年转业至渭南市公安局,资深警官。曾整理出版其父遗稿《平易〈伤寒论〉铨稿》一书,在《西藏日报》《渭南日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文章多篇。

转载仅供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文章来源:http://www.hyqylyw.com/2022/0606/37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