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人文合阳 那远去的叫卖声

那远去的叫卖声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农村的集市依然存在,而且规模比过去扩大了好多倍,货物的种类比昔日更是增添了不少,穿行于其间,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让人兴奋不已,但仔细回味儿时对集市的记忆,总觉得如今的繁荣似乎少了点什么,挠挠头皮想一想,噢,对了,是那远去的叫卖声。

合阳县城东边二十里的坊镇,每到农历初二、初七逢集,赶集上会的人如潮水一般从四乡八村涌向坊镇,只显得那条店铺林立、古色古香的南北长街过于狭窄。

如果说人头攒动的集市是一条河,那叫卖声便是河上咿呀作响的桨声。

卖醪糟的一边拉动风箱,一边喊着:“鸡蛋醪糟—消食暖胃,好吃不贵!”卖炒凉粉的一边用铁铲翻动着鏊上的凉粉,一边可着嗓门喊着:“炒凉粉~”。卖油糕的口中喊道:“油糕热的,热油糕~”有的还喊成“烫手烧心的热油糕~”,颇具吸引力。卖踅面的并不高声喊叫,只是和食客一问一答:“来一碗踅面!”“干的汤的?”“干的(或汤的),多(少)调点醋!”这一问一答实质上也是一种叫卖。卖饸饹的与食客也是一问一答,只不过在夏天要问“热的还是凉的?”还有那压饸饹时吱吱作响的木床子实际上也起到了一种叫卖作用。打烧饼的不用嘴喊,却在擀烧饼时用小擀杖在小案板上敲出好听的声音,梆啷啷地清脆,引得你不得不驻足观看,甚或抵挡不住刚出炉的烧饼那种香味,掏出钱买上两个。

【中国乡愁】那远去的叫卖声

逛集市,买年货(图片由合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我的家乡和阳村,人称“簸箕村”。在坊镇的集市上当然少不了和阳村卖簸箕的身影。他们提着簸箕在人群中穿梭,而且不停地喊着:“卖簸箕!”“和阳的好簸箕!”“蒸条簸箕!”姚家巷有一位叫王积瑞的,卖了一辈子簸箕,他的叫卖声与众不同。前半句节奏缓慢,音调拉得很长:“谁要簸箕,箕谁要哩—”而后半句突然加快语速,且提高声音:“谁(sā)要簸箕去(读qìe)!”特殊的组合,前后强烈地反差,在卖簸箕的人中独树一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暑天,瓜果上市,卖甜瓜的会喊:“咬一口,流一手”,是说他的甜瓜水分足。卖西瓜的把手中那种切西瓜专用的弯刀往案板上一拍,朗声喊道:“刀响哩,蜜淌哩,瓜籽在里头乱嚷哩,来一块!”

一入腊月,地里基本上没了农活,而又年关将近,赶集上会的人更多,只见卖糖酱(亦叫“酱色”,用白糖熬成,也有用蜂蜜熬成的,质量更佳)的端着木盘在喊:“捎酱咧,酱捎上!”“蜂蜜糖酱,真货没麻达!”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二十二日的坊镇集上卖那种木版印制的灶神像的便多了起来。刚起会时卖灶神像地喊的是:“谁(sā)请灶爷哩!”“请灶火爷保平安!”当集市进入高潮(俗称“会圆咧”)时便喊:“捎上一张灶火爷!”临到集会进入尾声时,便喊“灶火爷跳崖(合阳方言读nai)哩,跳到屋里发财哩!”为了推销自己的货物,对神灵竟然说“捎”上,说“跳崖哩”,实在有几分大不敬的意味,听了让人忍俊不禁。

献灶神的供品是糖瓜,卖糖瓜的喊的是“糖瓜甜,糖瓜粘(方言读yán),不粘不甜不要钱!”众所周知,给灶神献糖瓜是要让他尝到甜头之后再把他的嘴粘住,“上天言好事”,不要说人间的坏话,自然又甜又粘的糖瓜才是理想的上品。

叫卖声是集市的激活剂,耳畔回荡着此起彼伏、高高低低、各具特色的叫卖声,人们似乎才感到这个集市有了活力,显得生机勃勃。眼观百样景,耳听叫卖声,就像乡间人吃青辣椒夹馍一样,有声有色,才觉得有了味道。

 

文章来源:http://www.hyqylyw.com/2021/1128/3494.shtml